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从"好就业”到"就好业”: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转向与路径重构

发布时间:2025-06-22 17:27:01

——基于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产业经济工作委员会产教融合办公室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度解析

      在人工智能重塑生产方式、社会物质供给高度充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好就业”(即获取稳定工作岗位)与“就好业”(即实现高质量职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改革需以 “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契合为核心,这也将是我们产经委产教融合办公室重新定义就业内涵,推动高等教育从“保数量”向“提质量”转型,推进企业职工高质量创造(高标准人才招聘、高水准人才培训、高质量人才科技文化成果转化),这一理念不仅直击当前教育与就业脱节的痛点,更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时代嬗变

     (一)传统就业观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好就业”被简单等同于 “高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高校以输送符合市场基础需求的劳动力为目标,学生则将职业选择视为谋生手段。这种功利化导向导致大量毕业生陷入 “有业不就”或“就而不善” 的困境。部分学生为就业而选择热门专业,却因缺乏兴趣而消极工作;部分行业(如制造业)虽岗位需求旺盛,但因工作内容单调、职业发展受限,难以吸引人才。

      (二)新就业时代的特征与诉求随着工业4.0、农业智能化以及AI技术的普及,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从 “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创新型”。一方面,重复性、标准化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劳动者需具备更高的创造力、数字化技能与跨领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更注重 职业价值感与个人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就好业”的内涵已升级为 “从事与个人志向、兴趣、能力高度匹配的工作”,并通过职业成就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二、产经委产教融合办公室理念的核心突破:志向驱动与供需协同

      (一)以个人志向为锚点,重塑就业价值内核。“就好业”的本质是 “人职匹配” 的深度实现。当学生基于清晰的人生志向选择职业时,工作将从被动谋生转化为主动追求,进而激发更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例如,对新能源技术抱有热忱的学生投身光伏产业研发,不仅能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自身也能在技术突破中获得成就感,形成 “个人成长—行业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扎根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整转化,人效动能的转化升级,构建教育供给新范式为实现“就好业”,国家与教育机构需以 “产业升级需求”与“个人兴趣发展”的融合为切入点。一方面,动态调整产业与职业布局:主管部门应结合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的产业目录与职业标准,如增设“AI伦理研究员”“碳中和规划师”等新兴岗位,引导教育资源精准投放。另一方面,优化专业与课程设计:高校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发 “兴趣导向+岗位能力” 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将艺术设计与智能制造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将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开设人机交互专业,满足多元职业需求。其次,企业应大胆创新,走进高校,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共建共育新时代企业需求标准化适应性人才,节省国家(高校)、企业,乃至学生本人的人才培育成本。

     第三、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与挑战应对

     (一)构建“志向培育—精准培养—适配就业”全链条体系。 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志向启蒙:通过生涯规划课程、职业体验活动(如企业开放日、岗位轮岗),帮助学生发现兴趣与潜能,避免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定制化培养:推行 “专业+微专业”“主修+辅修” 模式,允许学生根据志向自由组合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确保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其次,就业服务的精准化支持:建立 “个人志向档案+岗位需求数据库” 智能匹配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推荐与发展建议。

      (二)破解改革中的关键矛盾。一方面,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因过度强调兴趣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失衡,需通过政策引导实现 “小众兴趣”与“战略需求”的兼容。例如,对投身国家急需领域(如芯片研发)的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与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教育体系的灵活性改造: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刚性学制与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推进 学分制改革、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跨校、跨学科学习,提升教育适应性。

     第四、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不仅是就业质量的提升,更是教育价值的回归——教育不仅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具型人才”,更要培育具有独立思考与人生追求的“完整的人”。产经委产教融合办公室志向驱动与供需协同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唯有将个人发展愿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教育供给侧与就业需求侧的深度融合,方能实现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的理想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